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罕见疾病 > 患者之家
陈静: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罕见病
发布时间:2015-11-06      来源:

20世纪末,在国内儿童专科医院尚未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孩子的移植治疗只能在成人医院开展,极其缺乏经验。2000年,刚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陈静带领着几名医护人员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组建了上海首支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重启了因条件限制而一度停滞发展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十年磨一剑,陈静带领的这支团队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开启了国内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纪元,至今已经实施了800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无论规模还是疗效都在全国领先。

十几年来,陈静几乎参与了每一例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在临床中不断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并不断拓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适用范围。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已经从传统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扩大到一些先天性的罕见病,这些无法被传统方法治愈的孩子通过这一技术获得新生。


儿童干细胞移植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1970年创建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小儿血液及肿瘤专业的学科。身为血液肿瘤科掌门人的陈静于1987年毕业于原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后师从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先驱应大明教授和顾龙君教授,深耕于儿童血液肿瘤专业领域。近十几年来,她倾情投入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严密地进行分型和配型,再移植到受体的治疗过程。按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部位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上世纪末,国内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多年,为了拯救罹患血液肿瘤疾病的患儿,陈静先后赴中国香港,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等医疗机构学习。回国后,她优化移植关键技术,创新预处理方案使再障移植治疗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她率先完成儿童非血缘HLA错配移植研究,填补我国HLA相容性研究空白;率先开展CD34+纯化移植,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效果。

在她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团队在十多年中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开启了国内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纪元。2005年国内首例先天免疫缺陷的移植成功、2006年国内首例粘多糖累积症VI 移植成功、2008年国内首例SCID移植成功,这都标志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

2011年,由陈静牵头,集合国内儿童血液肿瘤专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回顾,发现通过移植治疗再障疾病的效果并不亚于传统药物治疗。2014年陈静再次牵头建立了Viva-Stjude亚太儿童再障移植协作组,与中国大陆及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多家顶级儿童医学中心合作,推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儿童再障治疗的成功率。

陈静说,“大家都知道白血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其实,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再障的疗效要高于白血病,因为再障患儿本身没有造血能力,只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就能够建立自己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而且不会复发,目前移植成功率达到90%,故再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意义更大。以前认为再障的移植,同胞供体疗效在90%以上,如果没有同胞供体就只能先接受药物治疗然后等待骨髓配型,我们的研究发现,其他供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也很好,远远高于传统药物,这无疑改变了常规的治疗策略。”

在重症再障的治疗领域,陈静突破禁区,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你看这个女孩多漂亮!”陈静拿着一个女孩的照片说。这是个广西重症再障患儿,当时只有五六岁,由于肺部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好,生命垂危。历经重重困难,患儿乘飞机来到上海,救护车直接将她从机场送到医院。

重症再障的移植是高风险手术,陈静与家属谈话时说,“现在情况不妙,因为没有白细胞,肺部感染控制不住,只会越来越重,在感染情况下移植,风险虽然很大,但这已经是挽救患儿的唯一希望了。”通过干细胞移植手术,患儿的白细胞很快长出来,感染得到控制,逐渐恢复健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重新绽放。

十年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移植数每年以20%的速率增长。据最新中华骨髓库年报统计报告显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累计完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位居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之首。非血缘再障移植也是迄今为止单个中心移植治疗再障的最大样本数。儿童移植的植入成功率由早年平均的90%大幅提高到97%,长期生存率超过60%,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长期生存率从75%上升至90%。

该中心通过化疗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缓解率达96%,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达7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缓解率达80%,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达55%,儿童恶性淋巴瘤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达70%;实体瘤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达50%,治疗效果国内领先,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移植术救治罕见病

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不断提升,运用领域不断扩大,用移植方式治疗罕见病成为陈静新的攻克目标。她牵头组建国内首个遗传性血液疾病分子诊断平台,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明确了200多种血液方面的罕见病。如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先天性纯红再障、丙酮酸激酶缺乏、范尼可综合征等许多无法通过传统方法治愈的罕见病,也在移植这条治疗途径上找到了新生。在市科委的支持下,陈静又在上海开展了罕见病多中心多学科协作项目,为儿童罕见病的诊治铺设更宽广的道路。

来自贵州的15岁患者小苹正值花一般的年纪,却患上了Fanconi贫血症。这是一种发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由于自身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小苹极易出血和感染,轻微碰撞,甚至是打一个喷嚏都会流血不止,一个简单的感冒对她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只能靠长期输血来维持生命。

在来到上海之前,小苹甚至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全家人走遍全国倾家荡产只为求一个明确诊断。面对如此困境,陈静组建的这个遗传性血液疾病分子诊断平台实在是一个温暖的存在。通过分子诊断平台的诊断和移植治疗,小苹摆脱了长期输血的生活,重获15岁那花一般的灿烂年华。

不止是小苹,这个诊断平台已为400名患者明确诊断,其中20%的患者通过移植治疗获得重生。陈静表示,目前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手段已经可以治愈或有益于部分罕见病的治疗。其中包括: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等。迄今为止,在罕见病移植治疗中,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和遗传代谢病分别占28.4%、46.3%和25.3%,移植成功率和移植总数均位列全国儿童专科医院首位。

陈静说,“罕见病的治疗进展得益于分子诊断、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对一些罕见病首先能够明确病因,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治疗。比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孩子,由于先天基因缺陷,导致自身免疫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严重、频繁的感染,往往活不过一年。现在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先天免疫缺陷、造血缺陷的病人能够彻底根治。还有一些由于酶的缺乏导致的罕见病,如黏多糖累积症,就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酶,导致身体代谢功能异常,代谢产物堆积,全身器官都会受损,重型的患儿活不过十岁。因此,这一疾病要尽早发现,欧洲上世纪80年代做移植的病人,已经活到三四十岁。”

“罕见病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大家对罕见病的认识不足,送来时已经太晚,此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高、效果差。”陈静说,“比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儿,需要争分夺秒地急诊移植,如果病人来得太晚就会出现肺炎等严重感染,此时做移植的风险大、效果差,面对移植过程中的感染加重,家属往往没有足够信心坚持治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各个专业医师的培训和沟通,建立多学科交叉联系。”

陈静表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国内最早建立的罕见病门诊,让多专业医生共同坐诊,碰到疑难病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对于高度怀疑的可以通过分子诊断尽早确诊,高度疑似病例在等待基因诊断的同时,还及时将病人转介到移植医生手里,移植团队加紧为患儿配型、找供体,这样的无缝连接为抢救患儿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样的模式需要在全国大力推广。

不仅如此,陈静始终瞄准技术前沿,她所在的团队正将目前最新的CART细胞疗法运用于难治型或多次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在陈静看来,细胞疗法将是未来学科的突破点。她解释说,“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是个问题。如何控制复发?细胞疗法也许将有所突破。每个人都有癌细胞,免疫细胞把癌细胞控制好,就不会发病。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为何免疫细胞控制不了白血病的肿瘤细胞?细胞疗法,把人体免疫细胞在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使其能够识别自身的肿瘤细胞,然后输入体内杀死自己的肿瘤细胞。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已经做了三例病人。国外运用细胞疗法治疗白血病移植复发的病人,疗效不错。这一方法意义非凡,未来攻破肿瘤也许就在这一领域。”

永远亲力亲为

6月的一个早晨,陈静像往常一样打开邮箱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一封邮件却让这位雷厉风行的大主任红了眼圈。写信的是一位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即将赴美攻读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十年前,这个男孩因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中历经千难万险,逐渐恢复健康。

在信中男孩说,“如今的我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这是您给予我的第二次生命。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我们全家对您的感谢。我唯有积极地学习和生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才对得起您那些年为我付出的心血……”看着照片中的男孩,自信、阳光,从他的脸上透露出的生命活力让陈静笑了。

作为一名儿童血液肿瘤专家,一天24小时对陈静来说远远不够用。为了工作方便,陈静把家安在了与医院直线距离不足100米的社区。每周两次的门诊总是雷打不动,节假日基本也不例外,为了满足病人的就诊需求,只要不出差,就会加号,上午的门诊往往要看到下午三四点。

陈静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身患各种血液肿瘤疾病,不少家庭卖田卖牛只为给孩子找最后的希望。看着家长们无助的眼神,陈静总是说:“我们一起努力,还是有希望的。”这是陈静对患者的承诺,是身处绝望境地的家庭唯一的精神寄托。为了这个承诺,陈静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事实上,移植是很多患者最后的机会。在陈静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治疗的过程,更是医患携手闯关的过程。十年前,当移植刚刚开展起来时,陈静亲自为每一位患儿联系供体,亲自陪伴患儿闯过移植过程中的各种难关。十年后的今天,她仍然亲力亲为,陪着孩子和家长。也正因为如此,她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将移植过程规范化。

在她心中,保证医疗质量是兑现她医者承诺的最佳途径。她说,“每个患者的移植过程都不一样,细节都是成败的关键。精确,是对每个步骤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再忙,她也要为每一位患儿制定最精确的治疗方案;再晚,她仍要为患儿把握移植的细胞数量。

陈静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先后获得中国儿科最高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上海市最满意服务明星、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科技奖三等奖、浦东新区科技奖一等奖等荣誉。她所带领的团队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等荣誉称号。

“看到在死亡边缘徘徊的孩子重新恢复健康,有的考上大学,有的结婚生子,这应该是其他职业不能体会到的价值吧!”陈静笑着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球六七千种罕见病 八成是遗传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