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百姓话题
药物“干扰素-α”治肝炎机制找到
发布时间:2013-07-08 04:43     来源:君健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昨天传出消息:该院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率领团队,历经四年潜心研究,终于找到了用于治疗肝炎的药物“干扰素-α”作用机制。原来,“干扰素-α”会促使细胞分泌“外体”,“外体”携带的蛋白和核酸等富含抗病毒分子,它们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了抗病毒的新机制。该发现对开发治疗慢性乙肝,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新药有重大意义。相关成果昨天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之上。 

    据悉,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它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其中,“干扰素-α”是国际上最早被权威批准用于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并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的作用机制始终是个谜。 

    袁正宏领衔的课题组发现,在肝脏非实质细胞中,肝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会分泌“外体”。所谓“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大小介于30至100纳米之间的微囊结构,“外体”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外体”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转运到易受感染的肝细胞中,继而“冲锋陷阵”抵抗、清除乙肝病毒感染。为进一步探索“外体”抵抗病毒的奥秘,研究团队综合运用蛋白印迹、生物芯片和核酸定量等方法,随后发现:经“干扰素-α”诱导细胞所分泌的“外体”中,其蛋白和核酸都富含多种抗病毒成分,这些“外体”除了可抑制乙肝病毒,还具有抵抗丙肝病毒、鼠肝炎病毒和腺病毒复制、侵袭的本领。 

    专家补充说,病毒具有与生俱来的对抗 “被剿灭”本性,变异、耐药便是它们的对抗方法。然而,这些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因由不被病毒感染的肝非实质细胞产生,其过程不易被病毒所影响和阻断。加上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千变万化,导致病毒难以快速变异,这便是“干扰素-α”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作用的主要原因。目前,课题组的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专家表示,临床前研究工作也已紧锣密鼓展开,希望不久后可让更多病毒感染者受益。
分享到:

控制2型糖尿病重在保护胰岛B细胞  上一篇 | 下一篇  常泡白醋防“老茧”

评论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