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主题 > 名医专访
记著名血液病专家张广森教授
发布时间:2009-06-01     来源:君健网独家专访

医家报国无它物
——记著名血液病专家张广森教授

●本站记者 刘启安

    清晨,屋外春雨潇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科分子血液病研究室,张广森教授从书桌上的文献堆里抬起头,仿佛要从繁杂的思路中理出点什么……窗外,风声雨声。他记不清这是他一生中的第多少个不眠之夜。

    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清瘦,不善言辞,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眨动着一双睿智的眼睛。31年前,他从湖南祁阳乡下的一个裁缝人家走出,踏入湖南医学院的殿堂。从此,一步一步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至今,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1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2部,参与编写全国医学院校教材3部。半生的心血,都伴随着内科临床的磨砺和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化作了长长一串无言的文字。

    张广森教授是28岁那年考上研究生的,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于湘雅二医院。1991年5月,他远涉重洋到美国著名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血液肿瘤科做博士后。这位从湘江河畔走出的裁缝的儿子,在异国的学府里系统地接受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训练。就在这里,他以论文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鼠肝素辅因子II基因克隆”生编码基因序列,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然而,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1994年12月,在美国求学3年的张广森,不顾导师的一再挽留,毅然放弃别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携妻儿举家返国,从此开始了回国创业的艰辛历程。

    “医家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张广森教授一回到湘雅二医院,就迅速地将他在异国学到的一系列最新血液病诊治技术运用于临床。运用经典的细胞形态学,结合新型的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技术对白血病进行诊断分型,大大提高了白血病的诊断水平,填补了省内的空白。结合临床特点,运用基因搜索和蛋白探针技术,基因诊断了国内第一个遗传性血小板病——May/Hegglin异常家系。此项学术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1997年,张广森教授出任湘雅二医院血液科/分子血液研究室主任。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科研集体。在他的领导下,血液科确立了“出血与血栓形成机制”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诱导策略及机制”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应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和手段诊治血液病意味着人类对疾病及人体自身的认识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这方面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医学科学现代化的程度。立志以医报国的张广森,早在1991年便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仍有很多未知数和未能挖掘的空间,临床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仅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有时仍难作出肯定性的诊断结论。去年,张教授发现湖南有一个“出血性疾病”家系:在三代五个家系成员中,3例均有反复鼻出血症状,四方求医,无法确诊。他运用基因诊断技术,确诊其中三例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排除了1例临床疑似病例。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病人常伴有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严重者肺、脑、肝、消化道等脏器亦可受累,该病可由于诊断的不正确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当的处理。此项诊断技术填补了国内对该病基因诊断及分型的空白。近几年来,张广森教授领导的分子血液病研究室先后四次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新技术一等奖,有关“血栓与止血研究系列”获200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湖南血液病学界迄今为止最高的科技奖项。

    二十多个寒暑交替,面对着血液病人期冀的目光,张广森教授在实验室里送走了一个个黑夜,迎来了一个个黎明。尽管岁月无情地向前流逝,而报国之心依旧。他常自问:“我为祖国的医学做了些什么?”在他的家族,先后有9人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其中具有正规研究生学位者5人,教授4人,博导3人,有赴美留学经历者4人。2002年,他再度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白血病细胞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半年后,又匆匆返国,继续自己以医报国的赤子之心,耕耘着专注的事业。有人叹曰:天下如张广森者益多,民将健,国必兴!

君健网(www.junjian99.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访著名精神卫生学专家李凌江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访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郑煜煌教授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