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主题 > 名医专访
“长沙研究”信步世界医林(廖二元)
发布时间:2011-04-28     来源:

——访著名内分泌专家廖二元教授

湘雅二医院新外科大楼旁边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是廖二元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研究所和他们的实验室。窄窄的走道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实验仪器。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斗室之间,酝酿出了多项跻身世界医学殿堂的“长沙研究”。

叩响廖教授办公室的门扉,房门开处,一位脸上绽放出慈祥笑容的长者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即是在国内外内分泌学科领域赫赫声名的廖二元教授。于是,记者就在他狭小的办公室里,伴着阵阵的风声,听他述说着几十年医学生涯的如烟往事。

六十年前,廖二元降生在湖南衡南县的一个叫木子塘的小山村。顺着村中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有一户小门人家,那便是世代农耕的廖家。村中一汪碧泉,环水而生满了一种叫木子树的乔木。故小村世代称之为木子塘村。村上池水边,还有一棵棵茂盛的桑树,每当夏末,微风徐来,桑葚成熟,儿时的廖二元和弟弟们就常常贪吃得手和嘴一片紫黑。几十年岁月过去,如今,廖二元忆起那儿时倒挂树梢摘取桑葚的顽皮,依然禁不住笑声朗朗。

廖家父母并不是读书人。和千千万万天下父母一样,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儿女,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供廖氏兄弟读书。廖二元依稀记得7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走过木子塘,又穿过丘丘桑田,来到“高岭小学”,自此开启了他一生求学的大门。廖二元自幼好读书,少年时代便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他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因为他认为,《西游记》推崇“技术第一”。廖教授笑着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七十二变’,没有‘筋斗云’,孙悟空在东海龙王、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的眼里,啥都不是!”也许正是这种“技术第一”的思想,在他一生漫漫的求学道路上,始终给予他内在的动力和激情。

1970年,廖二元从衡南故乡,一脚踏入了著名的湖南医学院大门。春秋四度,花开花落,青年的他在这处医学殿堂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于1973年毕业分配到附二医院内科,成为当时内科中断四年之后的新一届“经治医生”。 1979年,廖二元如愿考取了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后又转入伍汉文教授门下,成为伍教授的第一位临床内分泌学硕士研究生。如今,三十年过去,他依然记得一位恩师说过的话:“在科学技术界,最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是医生,医生没有知识尽有、本事全能的那一天,没有不需要学习、不当学生的那一天。没有毕业的学问,只有结业的学习。”就在湘雅园这片有着丰厚底蕴的沃土里,廖二元迅速成长。1986年9月,崭露头角的他被选派到德国Gutenberg(Mainz)大学内分泌科留学两年半。两年的异国求学生涯,漫漫的长夜孤灯苦读,使他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更是被近乎苛刻的德国医学家们一致评为优秀。这对于一位中国留学生来说实属不易。

1988年十月,正值金秋收获季节,廖二元回到祖国怀抱。次年,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胰腺P-C肽的分离和功能研究”课题,这为医院开创了该基金资助的先河。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廖二元教授决定再度出国求学。这次他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资助,于1993年5月前往该校的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又是两年多的留美生涯,在异国他乡,廖二元睡梦中仍是故乡木子塘里的清泉,以及泉边岸上苍翠的桑树和依山而筑的古老村居。1995年,他学成归国。此后十几度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廖二元潜心临床和科研,实现了他以医报国的人生抱负和追求。

人生短暂,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并不多。但廖二元教授却是这不多的人中的一个。谈及这个话题,爽直的廖教授却极力强调,“投入骨质疏松课题研究三十年来,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所取得的成果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学术带头人,而课题研究的前十五年是由伍汉文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廖教授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大课题前前后后涉及到200余人,而要从理论上、技术上把问题全面解决,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正是当年伍汉文教授以超前的学术眼光和坚定的科学毅力,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带领大家投入科研,才为今天的人们创造出了这片天地。“当年的研究很苦,因为设备条件落后,现在一小时的工作当时用一天都难以完成。”说到这里,廖二元教授对恩师充满了敬意。他说,“伍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术带头人,跟随伍教授,在他的熏陶下总得学一点真东西,所以,我也就把这项课题研究继承下来了。”

廖二元教授两次留学的研究方向都是糖尿病。而他现在主持的课题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骨质疏松研究。“当时在国内,连‘骨质疏松’这个病的名字都没有,书上也找不到,学生不用学;国外虽然有,但定义、诊断和预防全是紊乱的,更不用谈临床治疗的方法与疗效。”和许多其他疾病一样,骨质疏松的诊断首先要解决正常人群的骨密度数据库问题,它就像考量物体长度的尺码那样重要。可以说,没有这个尺码——骨密度数据库,就没有骨质疏松的诊断。廖二元教授带领课题组,对5至95岁的6000多名正常人进行了测试,每人需要测试38个部位,一共测出了55万个数据。这项研究,课题组花了将近十年的苦功。然功夫终不负有心人,廖二元带领课题组研究出来的这个诊断数据库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一致认可。今天,如果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牵涉到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较,若不用廖二元教授课题组研究的“长沙数据库”,国际医学刊物就不会认可!廖二元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成果绝不止这些。当解决了病人的诊断数据库后,还需要对病症进行病因或疗效评价,这又需要一套衡量的尺码——“骨代谢生化指标”,没有骨代谢生化指标,就没有骨质疏松的疗效评价!虽然国外已有两项权威研究,但是否适合于中国人却不确定。于是廖二元带领课题组投入研究,并最终得出七个适合中国人的指标,包括新增的一个名为“MMP-2”的新指标。这一“长沙研究”再次得到国际认可。

在此基础上,廖二元教授课题组还建立了研究和诊断骨质疏松的许多新方法,解决了骨质疏松防治领域里的许多其他关键问题。其中,微CT、高分辨定量磁共振、骨形态计量、新的峰值骨密度和体积骨密度测定方法为国际或国内首次。该项系列研究共发表论文347篇,累计被国内外引用3669次,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6篇,主编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13部。这些新技术和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推广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区的50多个单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理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并协助20多个单位完成了重大课题研究或研究室的建立等工作。为全国的医疗和科研单位,以及广大的疑难病例提供了多方面服务。

在廖二元教授漫漫40余年的医学生涯中,先后主持完成了16项重要科研课题,除了2008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外,他还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他作为内分泌学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60名,可谓桃李芬芳。作为国内内分泌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从木子塘小山村走出来的廖二元教授,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事业。

如今花甲初度的廖二元教授,人们看到的似乎只是他一生取得的瞩目成就,然而,在一位医家光环的背后,又有多少艰辛世人知晓?廖二元教授从医至今,每日早晨6点起床,夜间1点以后才能入睡,中午仅仅休息一会儿。廖教授说,“一个人的经历很重要,我这一生很多事情都经历过了,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说到这,廖二元教授从容地抽了一口烟,笑着说道,“有了这种经历,会让人很容易满足,饿了有饭吃,累了有张床睡就知足了!”

谈话间电话响起。是一位陕西的病人向他咨询病情,只听廖教授在电话这头耐心、和蔼地回答病人的问题,仿佛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这样的电话每天都有许多次,廖二元教授为此也苦恼过,“病人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很高兴,但是我却常常在工作时因为一个电话把思路全打乱。不过一想到能给人帮点忙也就高高兴兴地帮吧!”记者闻言,不禁感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真是一位性情中人。廖二元教授漫漫的从医生涯,留下的往事如烟如梦。记者相信,这位有着大智慧的长者,必将在未来的人生岁月里,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华章!

君健网(www.junjian99.com)专稿,转载方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分享到:

薛志敏教授访谈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访精神病学专家李凌江教授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