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题 > 书屋 > 醉菊楼笔记(中卷)朗月集
杨旭教授谈肝豆状核变性

    (记者  刘启安 王玉林)

    杨旭教授,留美学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著名肝病专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肝豆状核变性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国为数极少的肝豆状核变性专家之一。

    夏末的一个晚上,记者慕名专访了他。

“都是铜惹的祸”

〔记者〕 杨教授,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似乎很少听说过,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

〔杨旭教授〕肝豆状变性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形象地说“都是铜惹得祸”。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过多的铜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人体每天通过进食摄入一定量的铜元素。正常情况下,过多的铜从胆汁排泄体外,以维持体内铜元素的相对平衡。而肝豆状核变性却因遗传缺陷而致铜排泄障碍,首先造成肝脏铜蓄积过多,过多的铜从肝脏溢出,最终沉积于脑、肾等其他器官。所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除了经常出现肝脏和脑的病变以外,还可导致肾脏病变、溶血、肌肉和结缔组织损伤、心肌病、内分泌疾病等。总之,该病的罪魁祸首在于铜。

“中国不少于4万例患者”

〔记者〕这种病的发病率怎样?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它的绝对病人数大致有多少?

〔杨教授〕肝豆状核病变属于临床少见疾病。研究表明,该病欧美发病率约为15-30/100万,我国目前还没有该病准确的发病率统计数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也就是说中国肝豆状核变性的绝对患者将不少于4万例。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是我国最重要的几种遗传性疾病之一。早在1932年,中国就有该病病例的报道。此后,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该病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缓慢。目前,中国共有该病相关文献1570余篇,报道该病病例8000余例,其中绝大多数是1980年以后发表的。对于中国医生们来说,该病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误诊率几乎百分之百”

〔记者〕据说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误治率极高,是那些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如何防止这些现象发生?

〔杨旭教授〕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治疗状况目前尚不能令人满意,一般文献报道误诊率40%~80%。而以肝病首发的误诊率几乎达到100%。10多年来,我亲自诊断182例肝豆状核变性,除1例没有误诊外(因为首诊的医生正是我),其余181例来我院前均有被误诊误治的历史,短则数月,长则10年。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至今未将肝豆状核变性纳入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致使医学生和一般医生对该病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本病是少见病,许多医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缺乏临床经验和警惕;二是该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没有特有症状体征和特有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客观上为该病的确诊带来一定的困难。很多病人因为误诊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给医患双方都留下了终生的痛苦和遗憾。

    要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首先要开展本病的继续教育,各级医生都应掌握豆状核变性的基本知识,提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和警惕。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可疑病人的筛查。我认为:对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增高、肝脾肿大、慢性肝炎、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特别是合并溶血性贫血者);不明原因神经病、精神异常,特别是合并肝病者;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肾病、月经失调等,都需要考虑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筛选。同时要开展肝豆状核变性的科普宣传,使大家了解一些肝豆状核变性知识,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治愈率已达95%”

〔记者〕肝豆状核变性能治愈吗?

〔杨旭教授〕关于本病的治疗效果,在许多医生心目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许多人认为本病需要终生治疗,药物副作用大,肝硬化、神经病不可逆,本病不能治愈,长期预后不佳。一般文献也认为,如不及时进行肝移植,暴发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100%死亡。其实,这主要是由于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正规、治后不监测、治疗不坚持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本病发病的原因是体内铜蓄积过多,只要将过多的铜清除,就可以不发病,而我们目前已有多种可以清除铜的药物。我个人的临床经验也充分证明,本病是完全可以临床治愈的。经过10多年系统的研究,我院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监测管理制度,近3年来该病的临床治愈率已从27%提高到95%。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能早诊断、早治疗、正规治疗,本病的预后是非常好的,他们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结婚、生育,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与正常人没有不同。经过10多年180多例病人观察,我可以非常有把握的说,绝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不需要肝移植,肝硬化可以完全逆转。即使是风险极大的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也不要轻易放弃内科治疗,有条件的病人可做肝移植准备。

“人类研究此病已近百年”

〔记者〕当人们讨论肝豆状核变性历史的时候,有哪些成果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呢?

〔杨旭教授〕早在1902年,就有人发现了对该病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角膜色素环。十年后的1912年,英国著名病理学家、神经病学家威尔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硬化的家族性神经性疾病》,从此,肝豆状核变性这一疾病为世人所知。此后,近一百年来,医学科学家们不断有了新的发现:1948年揭开了铜代谢序幕;1950年,开创了药物治疗该病的历史;1952年发现了患者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建立了本病第一个特异性诊断试验;1956年发现了排铜作用更强的青霉胺;1961年开始锌治疗该病的历史;1969年发现驱铜新药曲恩汀;1985年开辟了肝移植治疗该病的新途径;1987年,建立影像学诊断该病新方法;1993年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克隆成功,阐明了本病的分子发病机理,建立基因诊断方法。可以说,百余年来,人类在不断地探索该领域,并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我们正在进行世界上该病第一次大规模系统研究”

〔记者〕您今年60多岁了。我们听说您依然每天清晨6点多就到病房,晚上10点才回家休息,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您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什么呢?

〔杨旭教授〕世界上已有肝豆状核变性的论述很多,但系统的、大规模的研究还没有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国内外著名的做肝豆状核变性研究的医生几乎都是神经科的,而肝病科的医生做本病研究的少之又少。现在看来,本病肝脏方面的问题更常见、更复杂、更重要。10多年来,我已检查铜蓝蛋白1800多例,尿铜600多例,驱铜实验300多例,K-F环300多例,肝铜300多例。这一系列来源于临床的实验数据,是我从一个一个病人积累起来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绝对准确、可靠,我自始自终亲历亲为,亲自动手。通过大样本资料,我们阐明了K-F环、铜蓝蛋白、血清铜、游离铜、尿铜、驱铜实验、肝铜、WD基因检查等试验方法的临床意义和判断标准。至今,我们已建立了182名患者的资料库,患者来自14个省。我们对患者跟踪时间最长的已达17年。据我所知,美国的Brewer是世界上独自诊治肝豆状核变性病人最多的医生,他共诊治了250多例;我已诊治182例,相信再等2年,我的病人数就要超过他。国内外文献都认为,暴发型肝豆状变性患者除肝移植外,几乎是100%的死亡。但是我们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成功抢救了6例,仅今年就有4例,他们现在健康如常人。这种成功是令人鼓舞的!为了提高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水平,我们的肝豆状核变性实验室已正式向全国开放,我主编的国内第一部《肝豆状核变性》专著也已于2006年正式出版,近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我们的研究获得了国家和部、省的支持,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同行的帮助。我给自己确定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把目前通用的定性诊断发展为更加科学的、客观的、100%准确的定量诊断;建立个体化驱铜、长期随访监测的病人管理制度,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再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研究成果将会问世。

〔记者〕谢谢杨教授!

君健网(www.junjian99.com)专稿,转载方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分享到:

上一篇:宝刀不老“胡一刀”——访“金刀奖”获得者胡建国教授 | 醉菊楼笔记(中卷)朗月集 | 下一篇:少帅如今正年轻——访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陈平教授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君健网    ©2005-2023 湘ICP备2022019352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574309015H
君健网是一家公益性的医学科普网站。网站中的图片和文字,除由君健网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因我们不知情而发生图、文侵权的,请通知我们,君健网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