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焦虑症
解环境焦虑症可有良方?
发布时间:2013-05-14      来源:
  PX项目一上马,公众就上街;公众一上街,政府就紧张。其实,与群体性事件本身比起来,事件折射出的公众的社会焦虑、环境焦虑,更应引起高度警惕。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雾霾锁城,挥之不去,河流、地下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事件频频曝光,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公众的神经变得极度敏感和脆弱。为了维护自身健康,公众不再允许周边增添新的风险源,哪怕已经被证明发生风险的几率很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围绕一个建设项目,往往会有各方利益交织、碰撞、博弈。在单向度的决策思维下,决策过程不透明,难免引发猜测、质疑、担忧,甚至反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项目下马式”的处理方式,又无意中从侧面“印证”了公众的担忧。久而久之,公众的环境焦虑不仅没有得到纾解,反而加剧,环境焦虑症发展成了环境焦虑并发症。


  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决策机构的不满、对项目的担忧、对污染的恐惧。面对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公众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尝试着用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能引起决策机构充分警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于是就有了在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等地发生的群众上街“散步”。


  其实,不仅是PX项目,对于钼铜、排污管道等其他项目建设,公众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焦虑情绪。这些事件都直接传递出这样一个明确信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环境焦虑已经不再处于蛰伏状态,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发散、蔓延、强化。一旦长时间得不到纾解,就会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很显然,地方政府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也在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尽快平息舆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少地方政府很快就宣布项目下马,有的还决定“永不再建”。即使是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总额巨大,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但客观地讲,这些地方政府尚未读懂公众的环境焦虑,至少没有完全读懂,自然也开不出什么解决的良方。实践证明,“项目下马式”的纾解方式,暂时可能奏效,但绝非长远之计。


  焦虑的背后,是公众对环保等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诉求表达和期待表征。对那些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的建设项目,决策部门很有必要摒弃关门决策的惯性思维,以更开放的心态保障公众参与,以更理性的心态直面公众质疑,以更包容的心态听取不同意见,这是纾解公民环境焦虑的必经之路。


  环境焦虑虽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发作的宿疾,但纾解公众环境焦虑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是重构社会信任的过程,不妨把三者结合起来,或许能够“柳暗花明”。


  从当下努力,为时未晚。
分享到:

三种人群最容易患焦虑症  上一篇 |下一篇  “六招”克服考前焦虑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