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杀医"事件需科普一种观点
发布时间:2014-02-20      来源:华声在线
1月17日,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发生了一起医生遇袭案件。上午十点多,齐齐哈尔市北钢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室,一名男子手持约50厘米长的铁管,连续击打正在坐诊的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的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初步调查显示,这名男子姓齐,现在还没有满19岁,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在春节前到北钢医院治疗自己的鼻部疾病,对孙东涛的治疗结果不满意,因此产生报复心理。(《中国广播网》1月18日)

一名未满19岁的高中生,竟然将医生残忍杀死,这是怎样的仇恨才能让他下此毒手,相信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的严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成为全世界医疗从业人员受伤最多的国家,2012年全年有多达7位医生死于医患纠纷。另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每家医院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从2008年的平均20.6起增至27.3起。为什么近年来医患矛盾变得如此激烈,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仔细分析一些“杀医”事件不难发现,患者杀医往往被“自身的不幸”驱使,患者或者家属往往是在对医疗效果非常失望的情况下才会行凶。在患者久病不好的情况下,他要成天忍受病痛的折磨,可能已经逼近临界点。这时候任何其它的不顺心,都可能像导火索一样引爆患者情绪。这样的导火索可能是医生的一句冷言冷语,也可能是某次排队挂号的艰辛,也可能完全与医生医院无关,仅仅是患者生活中的其它不顺心。

要减少医患冲突悲剧,一方面要普及“治不好未必是医生的错”的常识。医生并非万能,无效医疗与高误诊在全世界都广泛存在。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数年前曾发过一篇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而检索国外文献,有尸检误诊率报告均在30%左右。对“医生并非万能”的科普,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幸是医生的错”的思维。

另一方面,是要缓解患者的“不幸感”。医生良好的态度,可以温暖患者。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曾对几百名患者做过采访,“患者一致反映出他们期待的值得信赖的医生行为,是:自信,感情投入,仁慈,因人制宜,直率,尊重患者,全力以赴。”如果医生能做到这些,不但可以减少引爆患者情绪的导火索,而且可以进一步缓解病痛给患者带来的不幸感。反之,则会让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更感觉不幸,某些不当举动可能直接成为导火索。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体系。在一些医患冲突的背后,根本问题其实是看病难、看病贵,而医生成了医疗体制顽疾的替罪羊。医院里人满为患,排长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高昂的医药费压得患者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医患关系成和谐吗?医疗改革要能够最大限度改变患者弱势的地位,促使医患双方实现平等的地位。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让更多患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
分享到:

对社会的伤医案你是什么态度?  上一篇 | 下一篇  杜绝杀医事件不能“头痛医脚”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