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改善“慢性拖拉症”有计可施
发布时间:2011-03-18 11:38     来源:君健网

  明明有一周时间能从容做完的事,一定拖到限期前最后半天才拼命赶工;明明只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却磨蹭了一整天;面对一定要打的客户电话,却迟迟不愿拿起电话……这些“状况”,你是否也曾出现过?

  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人偶尔都会拖拉,15%至20%的成年人甚至养成了推迟重要活动的习惯。有美国心理学家指出,那些喜欢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往后拖的人,很可能就是患上了“慢性拖拉症”,而一定程度的拖延行为属于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调的表现。“慢性拖拉症”会使行为者在拖延的同时,又饱受精神压力折磨,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由于许多人不知应如何改变这种习惯,因此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拖并难受着”很磨人

  小华在一家私企负责文案策划工作,不管要做的文案是简单还是复杂,她一定都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埋头苦干”,比如最近她新接到一个项目的策划案任务,交稿期限是一周,由于时间较紧,因此她还专门做好了进度计划。但实际的情况是她一直都“按兵不动”,眼看截止日期马上就到了,虽然心里也焦虑,精神很紧张。但她还是会先做其他的杂事,迟迟不肯“进入状态”。其实小华心里也知道,这种做事拖拉的习惯不但没有让她放松之后更投入工作,反而让她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

  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些心理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慢性拖拉症”也开始受到了西方心理学家的关注。那怎样才算是“拖拉症”呢?心理专家表示,如果你觉得明天要交的作业使你很不爽,很想找一些琐碎的事来做,你很可能有轻微的拖拉症,而且拖拉症患者比起按时完成工作的人来说,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大,并且有更多身体健康问题。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有这些表现的人在我们身边十分常见。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拉症”,除了工作上的“拖延”,还包括在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如早上闹钟响了之后,一定要它闹到不响才起来,或者是已经到期要还账的信用卡账单,却总要拖个几天才去交,有些人一直想去考个在职研究生或跳槽,却迟迟不见行动,甚至有时在家躺沙发里看电视,可以坐上几小时连厕所都懒得去……这些似乎很难克服的拖拉,大多又会混杂着内疚、焦躁、逃避等种种复杂情绪,令人沮丧。

  拖拉症常见“三类型”

  白领张小姐告诉记者,每次需要晚上加班时,回家后她打开电脑、新建好文档、把所有相关工作材料都均匀摊铺在桌上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马上要集中精神投入工作。因为在那之前,她还得做些事,如去开心网收收菜、转帖、看看好友的“最新动态”,上“围脖”晃一圈,吃点零食水果,然后打开一些网页,看看新闻或论坛;同时,还要和在MSN上在线朋友打打招呼……而当她真正摒除杂念决心干活时,已是两三个小时之后。

  对于自己这种习惯性拖延,张小姐说,自己每次都无法控制,总要这样倒腾到深夜不能再拖的时候,才能开始真正的工作,结果第二天疲惫不堪。

  心理专家表示,在实际生活中,拖拉并非一模一样,其中以下三种拖拉者较为常见:一是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二是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不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三是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他们认为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面对事情的拖拉。

  同时,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拖拉的饮酒者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会喝得更多,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而且,拖拉的人会常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实际上还是在浪费时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治口吃,要敢于暴露自己  上一篇 | 下一篇  警惕!老年人常便秘当心心理障碍侵...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