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如何帮助有交际心理障碍的学生
发布时间:2012-11-16 02:22     来源:君健网

  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少年儿童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他们需要友谊和关怀。可在校园里,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欠佳,人际关系不好,轻者自身有焦虑、恐惧、孤独感,重者则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障碍,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纠正,极易使一些人因承受不了交往的失败,陷入交往的恐惧之中,甚至酿成事端。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

  一、影响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腼腆。这往往也是由自卑引起的。好多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很少在班级众人面前讲话,总习惯独自躲在角落里。学习上碰到难处,宁肯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也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割断了与身边同学的接触和联系,阻塞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个人的交际范围变得狭窄。

  2.嫉妒。一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存在此种心态。有的学生看到班级其他人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时,从心里觉得很不好受,有时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服,没事也找茬跟人家吵嘴,这是一种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进而恼怒他人的情感。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交际范围比较小,格调较低,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失和,阻碍了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3.多疑。个别学生(女生多见)整天疑心重重,怀疑一切,毫无根据地乱猜测,看到其他同学聚在一起,总以为是在议论自己,浑身感到不自在。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此种不正常的情感,会使这类学生经常处于惊恐、不安之中,由于缺少知心朋友,起码的人际关系都难以维持。

     4.自卑。有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旁人相比欠缺,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害怕担风险,畏畏缩缩。这种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了自信心,导致很难与周围同学相处,限制了交往范围,并且还可造成自身的内心矛盾体验,增加心理负担,是一种阻碍人际交往的消极情感。

  二、如何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

  消除心理障碍,改善人际关系,重要的在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情绪的调节 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外部调节机制,即他人帮助改变环境,对其进行疏导、劝慰等;二是内部调节机制,即主要通过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努力来调节情绪。学校的教育者应注重情绪的外部调节机制的建立。

  1.帮助减轻心理压力。多数在人际交往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但鉴于所处的环境和对他人过分的多疑、自卑等情绪,矛盾情绪极大,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体贴和帮助,希望有人能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能帮助他对内心矛盾作出解释。对此,教师可通过宣泄疏导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困苦,来缓解情绪压力,以达到消除内心的寂寞及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2.协助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重新建立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惯。在建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自己“划地为牢”的小圈子,多接触周围同学,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护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利于内、外部调节机制的共同建立。

      3.分析查找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以此来改善其认知结构。如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取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学生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用以改变认识,减少或消除学生已有的心理障碍。

分享到:

初次交往的第一印象该如何做好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的空虚 你如何摆脱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