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白塞氏病
揭秘导致白塞氏病的“真凶”
发布时间:2010-12-01      来源:

现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白塞病(BD)的病因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与嗜食辛辣肥甘、感受湿热外邪、情绪不遂、妇女月经周期、产后郁热、劳倦过度、体质素虚等因素有关。北京伟达中医医院免疫科专家,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陶广正教授总结了白塞氏病的真正病因。

1、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谓正气,是指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营养物质,也就无所谓“正气”。脾主运化,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液。倘若素体脾虚,运化无力,精、气、血、津液化生乏源,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即可导致疾病发生。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喜燥而恶湿,脾虚则易感受湿邪,湿邪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内湿外湿,同气相求,相互为引,则尤易导致湿热为病。因此,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

2、邪气内舍是BD发病的外部条件

《金匮释义》云:“狐惑病者,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崔光革认为BD大多不外两型,一为脾经湿热,二为肝经湿热。湿热之邪,可由外感、内生而成。外感湿热的形成,有因湿邪蕴遏不解而生湿热者,有因寒湿从阳化热变生湿热者,亦有湿与热邪相合而成者。外感湿热多与时令气候有密切关系,患者多暑季冒雨涉水,加之坐卧湿地,暑湿相感,客于人体,热蒸湿动,流注经络,攻于脏腑。内生湿热,往往“直趋中道”,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肥甘生冷,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精微不得转输,停聚而成;或素体阳虚,湿浊内盛,蕴而化热;或平素嗜食肥甘醇厚辛辣之品,碍胃滞脾,食物不归正化,反生湿浊热毒。“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湿热毒邪内蕴脾胃,浸渍肝经,或情志不调,气机抑郁失于调达,或暴怒伤肝,气失疏泄,气郁化火生热,并因气机不畅,木不疏土,脾胃失调,饮食不化,湿浊内生,则肝火湿邪相合。湿为阴邪,属性粘腻,为病缠绵,善阻气机,阳气被遏,不得宣通,可以内生火热;热为阳邪,热毒炽盛,脏腑气机失于宣畅,水液不得宣通,聚滞而为水湿。热遇湿则郁遏而不宣,湿逢热则蒸腾而弥漫,两邪相互裹结,比单纯的湿邪或热邪发病严重而迅速,如薛生白所云:“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互为因果,如油入面,尤为难解。加之内外之湿热相引,同气相求,湿热之邪流连,难以速去。这也是BD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原因所在。

3、湿热毒瘀胶结为BD的病机关键

BD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湿热毒瘀胶结。湿之形成责之于湿从外袭,或脾虚生湿,或气化不利内生痰湿,内外相合,湿注经脉骨节。湿为阴邪,与寒热诸邪相合,从阳化热或郁而化热,湿热内生,胶结日久不解,郁结为毒,湿热毒邪交织于一体,痹阻经络,着于筋脉。若湿热毒邪蕴结不解,势必伤及正气,更易招致外邪而成虚实夹杂之患,使邪盛正虚而成难解之势。湿热蕴结,湿热不除,与气血相搏,阻碍气化生机,导致湿浊、热郁瘀滞脉络则成瘀,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热毒必伤阴耗气,气虚行血无力则血液瘀滞,加之湿邪阻于血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更容易导致瘀血之证。病久耗损肝肾之阴,常可导致心烦、口渴、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见证,阴虚内热与气血互结则成瘀;病久阴损及阳,出现脾肾阳虚证,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盛,寒凝而引起血瘀。湿热毒瘀相互蕴结,相互影响。湿热胶结,阻滞经脉气血,则瘀血内生或加重,瘀血又进一步阻遏气机,使气机不畅,气不化津反而成湿,或气机不畅,郁而化热。诸种因素终致湿热毒瘀胶结不解,深入经络,攻于脏腑,气血逆乱,邪循经脉流注,以致上下俱见蚀烂溃疡。

综上所述,白塞氏病的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实多于虚,病位在肝脾二脏。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生或外感,蕴结成毒,郁滞血脉。湿热毒瘀胶结,循经上攻致口腔溃疡、目赤肿痛,下注于二阴则出现外阴溃疡。

分享到:

患上白塞氏病会否有转成癌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白塞氏病的中医认识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