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刘某某,男,50岁。2003年3月15日初诊。其患口腔溃疡2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方治疗不满意。来诊时可见齿龈和舌边各有1个溃疡,如绿豆大小,中间凹陷,覆盖白膜,四周隆起,色淡红,自觉口疮轻度疼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自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略数。证属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养阴津,清降虚火。处方:生熟地各15g,山药10g,山萸肉10g,泽泻15g,丹皮15g,土茯苓20g,知母、黄柏各10g,当归10g,北沙参20g,麦冬15g,虎杖20g,生黄芪15g。服上方14剂,口疮愈合,症状基本消失,改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
患者口疮生在齿龈和舌边部位,齿为肾所主,舌边属肝胆区域,又因口疮反复发作,久病为虚,故此为肝肾阴虚所致。口疮反复发作,久病伤阴,阴津不足,虚火上扰,熏蒸口腔黏膜而生疮。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之象。方选知柏地黄丸合一贯煎化裁,一方面六味地黄丸和一贯煎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另一方面用知母、黄柏、丹皮清虚热,降虚火,又加虎杖20g,清热通便,使火有去路,此为方中用药之妙。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效如桴鼓。口疮治愈后再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1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三、治疗体会
1.口疮多为火热之证,当分虚实。若患者是青年,口疮剧痛,犹如火灼,口苦口臭,便干尿黄,为实热实火。治当清热泻、解毒止痛;若患者年老体弱,口疮隐隐作痛,咽干舌燥,烦热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为虚热虚火,治宜养阴生津,清降虚火。
2.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口疮部位在口腔,除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治疗外,尚需局部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疮局部。临床常用梅花点舌丹、西黄清醒丸、六神丸等药,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缓解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3.黄芪、甘草是治疗口腔愈合的良药。黄芪补气固表,有敛疮生肌收口之效,最适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故不论口疮属实火虚火,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酌情加入生黄芪和生甘草,可减轻口疮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4.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口疮的关键。口疮多为脏腑之火上炎,熏蒸口腔黏膜而病。治疗口疮用生地养阴生津以灭虚火,用虎杖清热泻火以灭实火。临床研究表明,大剂量生地黄有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杖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具有显著的泻下通腑作用。口疮患者服药后二便通畅,火热下行,引起口疮的实火与虚火随二便排出,口疮自然会愈合。除药物疏通二便以外,还应嘱咐患者要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畅,少烟少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减少火热的来源。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口腔溃疡复发的重要措施。
中医治疗"脱疽"显奇功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药治脱肛效果显著不用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