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医学前沿
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盲区“亮”了
发布时间:2015-09-22      来源: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欣研究员团队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吴光耀教授团队合作,使用超极化氙-129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我国首个肺病患者(哮喘)气体磁共振影像。该影像可显示肺部结构精确信息,并可提供衡量肺部健康状态的气气交换、气血交换两方面功能数据。这意味着,借助该技术可进行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的可视化研究,尽早发现肺部通气缺陷,为肺部疾病早期诊断提供新仪器和新技术。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实验室看到,患者佩戴上特制的射频线圈马甲,躺在磁共振检查床上,吸入300毫升~720毫升经过极化处理的惰性气体氙-129,憋气6秒钟,经磁共振信号的采集反馈,即可得到8张清晰的肺部精确影像,包括衡量肺部健康状态的数据。吴光耀指着磁共振影像介绍:“患者主气管上的小阴影表示其在呼吸过程中有痉挛现象,而左下肺叶的小阴影意味着其肺部通气功能的功能性改变或缺陷,这些都是CT成像无法显示的。该技术将有助于微小病灶诊断。”

  周欣告诉记者,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无放射、无侵入,可对人体大部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及功能成像。但传统技术使用水中的质子反馈射频信号,肺部空腔的气体在图像上只能表现为黑色不可视区域,因此肺部空腔成为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中的唯一盲区。“超极化氙-129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的是惰性气体氙-129,安全无毒,其良好的脂溶性和化学位移敏感性,在探测肺部气血交换功能上具有独特优势,可得到肺部的形态学及生理功能信息。一次检测即可得到扩散、弥散、灌注等多方面信息,并可根据需要衡量患者肺部整体或局部的指标。”

  “该技术已在多种肺部疾病,如哮喘、慢阻肺、肺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证明了有效性及优越性。”吴光耀说。

分享到:

青光眼最主要风险因素被找到  上一篇 | 下一篇  强化降压能减少死亡风险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