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发布时间:2009-07-29      来源: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中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常用方药如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上中下痛风方等。缓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常用方药如正肾丸等。其它疗法如针灸、推拿、放血疗法、三元代谢疗法、膏药疗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治疗痛风的其它疗法

   1.、针灸
  针灸风寒湿痹宜针灸并施,风湿热痹宜针不宜灸,久痹正虚以灸为宜。急性期行泻法,恢复期用于平补平泻法。常用穴位:湿热蕴结取丘墟、大都、太白;瘀血阻络取血海、膈俞;痰浊痹阻取丰隆、脾俞;肝肾亏虚取太溪、三阴交。第1足跖痛取太冲、太白、三阴交;趾痛取太白、大都、太冲、三阴交;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丘溪、丘墟、委中、绝骨;膝痛取膝眼、阳陵泉、曲泉;腕痛取阳池、外关、合谷、太冲;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泽;肩痛取肩髃、肩贞、肩井、压痛点。

  2、推拿
  推拿根据关节炎症和疼痛部位取相应关节的主要穴位,采取(扌字边加衮)、平、推、拿、按、捻、搓、摇等手法,由轻到重进行。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痛风各证。

  3、膏药疗法
  (1) 风火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防风、大葱、白芷、川乌各60克,共捣为膏。
  功效:祛风痹痛。
  主治:陈年痛风。
  用法:调热黄酒服冷痛处。二三日后用大红椒、艾叶煎熬汤敷洗再敷药,包好。若皮肉热痛用清油擦着。

  (2)头葛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川乌头150克,野葛、莽草各500克。上药细切,将药拌均,经3天,用猪脂2500克与前药入锅中,以草火煎之,以乌头色焦黄为度,用棉布滤去渣,收于瓷器中盛。
  功效:祛风散寒,除痹止痛。
  主治:治痛风,手足顽麻。
  用法:摊贴患处。

  (3)头子软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乌头、附子、当归各60克,羌活、细辛、桂心、防风、白术、川椒、吴茱萸各30克,猪脂500克。上药细切如豆大,以醋微淹着,经一宿,煎猪脂化,去渣,内药微火煎之,候附子色黄即可成膏,收瓷盆中。
  功效:祛风通痹止痛。
  注治:痛风,顽痹,四肢拘挛。
  用法:贴患处。

分享到:

痛风的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表现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