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疗法
发布时间:2011-06-08      来源: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所以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

 

 

诊断依据

一、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区别。患者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

二、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程度轻重不一。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行走多、久站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均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

三、下肢麻木: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的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

四、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侧弯多突向健侧。

五、压痛伴放射痛:用拇指深压棘突旁,在患部常有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

六、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人仰卧i两下肢放平。先抬高健侧,记录能抬高的最大度数;再抬高患侧,当抬高到产生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时,记录其抬高度数,严重者抬腿在15°~30°左右。再降低患侧至疼痛消失时,将踝关节背屈,症状立即出现,此为加强实验阳性,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相鉴别。

七、反射和感觉改变:神经根受累后,可发生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腓肠肌肌张力减低,背仲肌力减弱。

腰2~3神经根受累时,膝反射减低;腰4神经根受累时,膝、跟腱反射减弱;腰5和骶4神经根受累时,跟腱反射减弱。神经根受累严重或过久,相应腱反射可消失。

八、X线检查:在正位平片上,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x线所见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只作参考,但可协助排除腰椎其他骨质疾病如骨折、结核、肿瘤等)作出诊断。

【治疗】

1、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棘突间施术;在病变棘突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刺入,达棘间松解,刃下有松动感出针,按压针孔;横突间施术;在病变椎间隙,患侧旁开3.5cm处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刺入,达横突骨面,将刀锋移至横突下缘,调转刀口90度与横突下缘平行,行切开剥离法。椎管内施术;对症状较重或椎管外施术疗效欠佳的患者可行此术。   

(一)治疗原则

针刀深人椎管内刺激神经根鞘膜产生反射,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常规
  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骨盆大剂量牵引50~100kg,目的是使腰椎关节距离拉大。在牵引10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罹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当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峰,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人1~2mm,然后将刀峰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当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的上段约成30°时,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此时刀峰已经到达溢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则沿神经根方向切开2~3刀出针。

三、注意事项

1、诊断必须明确;结合CT、MRI排除结核、肿瘤、椎管站位病变,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对椎管内施术,只适用腰2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出针,压迫针孔3min~5min,观察无渗血,有无脑脊液外溢,外敷创可贴,休息七天,如症状未完全缓解可行第二次手术;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分享到: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禁忌  上一篇 |下一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有“三怕”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