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优生优育 > 亲子教育
性教育简单“拔苗”对孩子身心无益
发布时间:2013-01-22      来源:


  家长:对幼儿进行健康性别教育应有备而来,孩子不问,成人不可主动“启蒙”

  上海开鲁路幼儿园小班教研组长吴湫蓉在多年执教过程中发现,中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角色扮演游戏,跟着父母参加婚礼归来,有的小姑娘就喜欢披着纱巾、戴上小皇冠,告诉老师,“长大也要当新娘,因为新娘很美。”此时,吴老师不会强化“婚姻”的观念,而是从孩子对美的向往加以引导,鼓励孩子到教室内的“美容店”“化妆室”玩游戏。

  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已进入“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孩子之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一方面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另一方面是一种性别意识辨别的开始。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杨少萍主任医师称,帮助孩子树立起性别角色的概念,不是一两次游戏就能“立竿见影”。

  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健康性教育呢?杨少萍主任说,家长首先要直视这一问题,自然地对孩子解释。如果孩子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对于四五岁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解释,如“爸爸妈妈很相爱,结婚后就有了你”。对于小学、将近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学习一下孩子的生理课本或性教育书籍,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可以做到“有备而来”,进行科学解释。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尹建莉认为,孩子问到“性”,成人正确解释就行;孩子不问,成人不可主动“启蒙”。“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尹建莉说,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

  呼吁:儿童性别教育应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和成人化趋向对孩子有害无益

  “婚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幼儿园的孩子不可能理解婚姻的本质。盛大的仪式反而容易让孩子们将婚礼和婚姻混淆,不利于其心理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钱文认为,希望通过一场婚礼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只是大人的主观愿望,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时,孩子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对喜欢的异性小伙伴说“我喜欢你”甚至“我爱你”。钱文博士强调,3至6岁孩子的“喜欢”和“爱”,只是表达单纯的友谊,表示他对某个伙伴某方面能力的欣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给孩子适当的性别教育,才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职责所在。小班的孩子或许只能从外貌特征对性别有所了解;从中班开始,可以逐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到了大班,应该逐步让孩子产生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性别期待”,例如,男孩应该勇敢、有情有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女孩应该做事细致,善于表达和沟通等。

  钱文博士建议,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应该结合儿童的特点去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把孩子一下子推向“成人世界化”的简单模仿。孩子间的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自由恋爱”更是谈不上了。如果教育引向操之过急,性教育一蹴而就,就可能使孩子速成为“早熟品”,这同样是违背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

  现在社会出现了小孩成人化趋向,一些电视栏目、商家活动、影视剧场面镜头等有着不可推卸的误导催化作用,有的还因此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性早熟性行为现象。作为学校应该帮着正确矫正引导,进行恰当的“性教育”。拿出符合几岁孩子儿童心理特征的性教育,而非像这样过于夸张走样的性教育。此外,如果孩子过早地进入了夫妻角色定位,待到其长大懂事后要真正回归到本真的夫妻角色定位将会很难。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从道德层面谴责孩子是性教育大忌  上一篇 | 下一篇  七八岁就进入青春期 性早熟让全球...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