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中医讲堂 > 中医养生
善生方能善死
发布时间:2010-04-22      来源:当代健康报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那么应当如何看待生死呢?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伯特得·腊塞尔活到98岁,在《怎样变老》一文中,他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论述:“一个人生存在世,就应该像一条河流——— 起初是涓涓细流,受到狭隘堤岸的制约,而后则汹涌地冲过岩石,越过瀑布,渐渐地,不停顿地汇入大海,毫不痛苦地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一个人老了之后,要能够这样看待他的生命,就不会遭受畏惧死亡的折磨了,因为他所关心的事情仍将继续下去。但愿我在工作的时候死去,其他人将会继续做着我那未尽的工作。”如果能如腊塞尔这样把生命看做一个过程,坦然地看待死亡,那他即使躯体死亡,其精神也会永存。

    《庄子》中曾对生死做过这样的论述:“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句话揭示了对待生死问题的一个角度,即:由死观生,善死是由善生决定的,要想获得圆满的死亡,必须着眼、着力于健全而有意义的人生。记得中央电视台报道过一位内蒙的马头琴演奏家,12岁学琴,开始他母亲就告诉他:“你是会死的。”其意是说:你要在活着的时间里好好学琴,他懂了母亲的意思,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成为全国最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

    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与死相互依存。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则无新生。就每个个体而言,每时每刻都在向死亡逼近。正视死亡并冷静地加以思索,懂得如何去对待死亡,是确立正确生死观的一个基点。应该看到,金钱、地位等都是身外之物,不可看得过重,更不可痴迷地追求。如果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聚敛财富、追求权力,即使活着也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死后也会留下骂名,遗臭万年。而那些仁人志士,深深懂得生而必死的规律,向往“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的善死局面,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印度作家泰戈尔说:“死亡宛如诞生,都是隶属于生命的。正如走路须提起脚来,也须放下脚去。”死亡不可抗拒,自然无须畏惧。敢于直面衰老与死亡,人才能真正拥有一种内在的静默与坦然。人,生不可选时,死无法定期。人只能在生命的有限时光内安排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的价值有所体现。活得有滋有味,死得无怨无悔,这样才不枉活这一回啊!
分享到:

访友谈文说艺怡情养性净心  上一篇 | 下一篇  拥有“创意童年”成人后更健康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