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中医讲堂 > 中医辩治
息肉痔
发布时间:2009-12-31      来源:互联网
  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为腺瘤性。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称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或因慢性刺激、慢性炎症、痢疾、血吸虫病感染等所致。 

  【诊断】 

  1.临床表现 

  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中医五绝网整理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则症状加重,大便次数增多,稀便内常见泡沫,秽臭,有时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久之则出现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直肠镜与乙状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结肠气钡造影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 

  1.直肠癌可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变扁变细,便血,指诊可触及坚硬不规则、活动范围小、基底黏连而压痛的肿物,指套上有脓血黏液,有恶臭味,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2.肛乳头肥大位置在肛窦附近,质韧,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无便血,可脱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 

  3.内痔二者均可脱出,便血。但内痔多位于齿线上左中、右前、右后三处,基底较宽而无蒂,便血量较多。多见于成年人。

  息肉痔以外治为主,伴出血或其他兼症者或多发性息肉者可应用内治法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大肠湿热证 

  证候: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腹泻加黄连、马齿苋;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荆芥。 

  ②脾胃虚弱证 

  证候: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面色萎黄,纳差,消瘦;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息肉病可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之药液保留灌肠,灌肠方如下: 

  ①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②乌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2.其他疗法 

  (1)注射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药物:6%~8%明矾液,或5%鱼肝油酸钠。 

  操作: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镜下找到息肉,再消毒,将药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防止便秘,每日服麻仁丸9g或液体石蜡20ml. 

  (2)结扎法 

  适应证: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操作: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镜下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轻轻拉出肛外,用圆针丝线在息肉基底贯穿结扎,中医五绝网整理然后切除息肉,肛内注入九华膏(见图12-11)。 

  (3)电灼法 

  适应证: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 

  操作:膝胸位或俯卧位,在肛镜或乙状结肠镜下找到息肉,直接用电灼器烧灼息肉根部,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但须注意,切勿烧灼过深,中医五绝网整理以免引起肠穿孔。术后卧床休息1小时,1周后复查。如脱落不全,可电灼第二次。 

  (4)病变肠段切除术 

  对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病变肠段切除术。 

  预防与调护 

  1.及时治疗内外痔、肛窦炎、肛裂、慢性肠炎等疾病。 

  2.防止便秘,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息肉痔。
分享到:

静脉曲张性外痔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医药外治也可以治疗斑秃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