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中医讲堂 > 中医文化
千年苗医 万年苗药
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
    一提起传统医药,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中医药,其实在我国传统医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医药:藏、苗、蒙、维、傣、回……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近20个拥有较为系统的医药文化,它们与中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百花园”,在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藏、蒙、维、傣医药尤为突出,被称为四大民族医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对民族医药非常陌生,很多民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都靠师带徒口头、手把手相传,广泛应用者甚少。

    湖南湘西是我国苗医药文化保留较为完备的地方。为继承、传播民族医药文化,下面将介绍苗医药文化。

    起源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族医药历史从传说时期医药知识的原始积累开始,就萌芽了医药理论。在经过巫与医的结合、神与药的联姻后,将苗族医药文化传接到了秦汉以来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医药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使苗族医药得以快速发展。

    神话传说时代的苗族医药是在九黎蚩尤、三苗、荆蛮三个不同时期而积累起来的早期苗族医药文化,也称为氏族部落医药文化。中国苗族医药到底是谁发明的?据传,早在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族”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关于“神农尝百草,始创医药”的文化背景,有学者认为,神农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是苗医学的创始人。 “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按摩强身术”、“苗药祖师苗父”、“药王传医方”等早期神话传说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是苗族医药学之源。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由苗巫师、理老、歌师在诗词、古歌中传承下来。苗族医药文化也不例外。

    在苗族民间,苗医们认为从古至今所用的苗药和药方都是“药王爷爷”相传下来的。那“药王爷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为苗民寻找药方。据说他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药气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那个部位的疾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

    不管这个药王爷爷是谁,他都为苗族医学的创立立下不朽之功。药王爷爷创立苗医,与岐黄论医而创制《内经》一样流芳万古,共为祖国传统医药的基石,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代表和医药文化的象征。

    主要疗法

    苗医传统疗法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有药浴疗法、治痘法、拔毒法、外敷法、刮痧疗法、蛋滚疗法、熨法等。

    屈原在《离骚》中曰:“浴兰汤兮沐芳。”文中“兰”即秋兰,是指现在的泽兰。用泽兰煎汤沐浴治疗疾病是传统药浴疗法最早的记录。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62岁时征讨“五溪蛮”,率军4万余人抵临沅(现湖南常德),因地势险要,遭遇“五溪蛮”顽强抵抗,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兵士死亡多。马援也身染疫病死于军中。疫病中就有痘病。痘病传染性极强,当时是无法治疗的。在湘西苗区一带,民国时期有种人痘预防痘病(天花)的医疗习惯,这与东汉时期汉军与“五溪蛮”征战中痘病流行是有历史渊源的。如今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城区峒河北岸还有建于明朝的伏波宫,以纪念马援将军。

    拔毒法是指用苗药外敷,将体内异物拔出。古代苗人用蝼蛄拔箭、消鱼骨鲠喉。蝼蛄消水肿、除恶疮。去翅足炒用。治箭镞在咽喉胸膈及针刺不出,捣取汁滴上三五度,箭头自出。治鲠、用脑吞之瘥亦治,刺不出敷之即出。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两乳旁、两腿弯刮出青紫色,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几近失传“片仔癀”  上一篇 | 下一篇  黄芪故事二则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