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药品食品 > 医药动态
解决药品“降价死”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
发布时间:2013-01-28      来源:
  今年首轮药品降价从2月1日开始执行。国家发改委通知称,此次调整的有解热镇痛、呼吸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据称此次药品降价可每年减少病人负担约600多亿元。

  新一轮药品降价幅度很大,惠民不可谓不给力,但公众仍心存疑虑。据不完全统计,近15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31次药品降价。因为根据以往历次药品降价的经验,有些药品一降价就很快“降价死”从市场上消失了。

  目前,大约80%的药品由公立医院的处方开出,公立医院成为药品流通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只好只给政策不给钱,导致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对药品的选择常常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廉价药在临床常常被弃用。

  此外,监管不完善也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对降价药改头换面,通过改规格、改剂型、改包装等方式获得新药身份来逃避降价。

  从以往历次降价中可以发现药品 “降价死”的怪圈一旦某些药品降价成为廉价药,就会遭到医院弃用,药品生产企业也会停止生产,然后将其重新包装、改头换面后再以新药的名义通过审批,高价上市。于是价格监管部门又无奈地进行新一轮的药品降价。

  药品降价之所以效果不明显,是因为屡次药品降价只是针对药品品种,却无法遏制医生滥开药造成用药数量的上升,以及改头换面的高价药。由此可见,降低药品费用的关键不只是控制药价,而是要打破“以药补医”的传统体制,斩断寄生在药品利润上的利益链条。

  新医改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通过“医药分开”解决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问题。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了“以药补医”,并进行了包括补偿、人事、分配、管理等综合改革。在取消“以药补医”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由一般诊疗费、财政以及医保来补偿。眼下,这项改革正向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推进。这意味着公立医院药品利润上的利益链条正被打破,合理用药的局面正逐步形成,廉价药不再像以前一样被弃用。

  目前,政府部门对药价采取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式,政府部门对药品价格的监管防止了药品生产企业乱定价、乱报价,使药价逐渐回归理性。但应该注意到,政府部门很难核算药品生产成本,并以此来合理制定出上万种处方药的价格。从根本上来说,药品“降价死”还是生产企业认为无利可图退出了市场。因此,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合理药价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对药品价格的管理,经历了一个从全面管制到放开、又从放开到恢复部分管制的曲折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启动药价市场化改革。此后不久,药价高、看病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1996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极少数药品恢复价格控制;2000年之后,价格主管部门将政府定价药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连续启动大范围的强制降价行动。药价经历 “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波动,也让政府部门对药价形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之,解决药品“降价死”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应该从形成药品价格合理机制入手,切实取消医药间的直接经济联系,在对独占性的新药和独家品种加强监管的同时,对生产厂家众多的普药定价应逐步放开,通过市场竞争来形成合理的价格。

分享到:

冬虫夏草缺少监管 致市场乱象丛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区廉价药再现‘缺货门’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