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医改动态
药品审批能否提档加速
发布时间:2015-08-28      来源:

    8月18日,《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酝酿多时的药品管理新政,能否化解我国新药审批正在遭遇的“大堵车”?能否让患者需求特别迫切的救命药得到快速审批?能否鼓励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又传递了我国药品管理哪些深层次变革信号?

    审批至少等上三五年太多仿制药低水平重复申报

    对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新政的发布,丙肝患者老丁喜忧参半。由于国产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6个月无效,进口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近1年,病情仍未见好转,老丁已经“慢慢陷入了绝望”。然而,一种高效抗病毒口服新药在国外的上市,又让老丁“重新感觉到了生活的温度”。再一打听,了解到我国药品上市审批的漫长过程,他又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老丁说,生活就像过山车,这次出台的新政不知道是一场空欢喜,还是一个真正的希望?有专家估算,我国干扰素治疗无效或无法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有几百万人。

    2013年12月~2014年1月,一种新药——索非布韦先后在美国和欧盟获准上市。临床试验显示,这种直接抗病毒的药品可以将丙肝的治愈率从原来的40%~70%,一下提高到90%以上。消息传到中国,老丁和病友们欢欣鼓舞。然而,不少医生却告诉他们,“中国的药品审批正在‘大堵车’,国内患者用上这种药至少要等上三五年”。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我国目前积压的药品审评审批申请已经达到2.1万件,且每年还有8000件~10000件新申请涌进国家食药总局药品审评中心,而编制120人的药品审评中心,每年仅可完成4000件~5000件申请的审评审批。“堆积如山”的申请将越积越多,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数据显示,作为制药强国的美国,每年新提交的药品审评审批申请仅3000件左右。我国制药行业的研发水平与美国的差距不言自明,在药品申请数量上为何却大规模超过美国呢?

    对此,吴浈披露了另外几组数字:在目前积压的药品审评审批申请中,有8种药品的申报企业超过100家,23种药品的申报企业为50家~99家,89种药品的申报企业为20家~49家。2014年,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两批过度重复药品目录,其中的数字同样令人瞠目:我国有34种已上市药品的批准文号达500个以上、27种药品在300个~500个之间。“太多的仿制药低水平重复申报,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审评资源。”

    国内一家行业咨询公司发布的调研报告也指出,2014年,我国3.1类新药的平均审评时间长达42个月,而美国新药审评的平均时间仅为304天。

    2013年8月,生产索非布韦的美国吉利德公司向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机构递交了申请。在等待16个月后,终于离开了补充资料的任务序列,获准开展临床试验。“完成临床试验后,药品注册上市的过程可能还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老丁现在对我国现行的药品审批制度已经很熟悉了。

    新药概念标准调整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十分明确

    我国的制药行业和药品监管事业,因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难免存在着“先天不足”,在经历数次调整之后,正面临和经历更深层次的改革。

    据中国药科大学药事管理学邵蓉教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处在药品短缺状态,新药研发能力极弱。最初,药品生产审批的权限掌握在省级层面,各地陆续制定了药品生产质量的地方标准,但存在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疗效不确切等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2002年前后,我国取消了药品地方标准,统一制定国家标准,并将药品生产的审批权限逐步集中到国家层面。

    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对新药和仿制药的定义也在逐步调整。从“未曾在中国境内生产的药品”,到“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再到如今“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新药的概念已经产生了质的改变;从“仿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到“仿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仿制药的标准也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专家表示,对概念和标准作出如此调整,明确传达了鼓励创新的改革思想。而此前药品生产的低标准、制药行业低水平仿制的惯性思维,正是造成药品审评审批申请积压的重要原因。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副总裁、方正医药研究院院长易崇勤说:“目前,我国的制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新一轮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可谓‘正当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易崇勤告诉记者,方正医药研究院在今年年初提交了一款国际合作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在等待审评的队列里排在第300位左右,按照目前的进度估算,预计在明年上半年才能进入审评阶段,“希望改革后的进度能够提一提”。

    此次改革还提出,要尽快消除申请积压,对创新药实行特殊审评审批制度,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全面公开审评审批信息等。对此,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沟通与协作部总监左玉增认为,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十分明确。

    老丁说,我国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早就提出,对于创新药、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实行快速审批制度,他和病友也曾引用该条款,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快引进索非布韦。但一位专家告诉他们,“我国至今未见一例依据该条款加快药品审批的实例”。新政颁布后,老丁们期待,像索非布韦这类救命药的审批上市,能够真正实现提档加速。

    仿制药审批细节未明第三类新药变成“不明之地”

    据记者了解,改革前,索非布韦原本属于“新药”;改革后,按照“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定义,索非布韦将被归入仿制药行列。而新发布文件中提到的特殊审评审批制度,又明确指出是针对“新药”,这就使得索非布韦无法享受到快速审批的政策便利。

    “创新药不和仿制药一起排队,通过特殊通道加快审批,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邵蓉告诉记者,“但这个通道不应只向创新药开放,有些临床急需的仿制药也应在经过评估后纳入特殊审批通道。”

    事实上,即使我国引进了索非布韦,其高昂的价格也是很多患者难以承受的,因为该药还在专利保护期内,在美国的售价就高达1000美元/片。在我国,索非布韦的专利保护将于2024年到期。然而,据媒体报道,其于2004年在我国获得的第一项专利正在遭遇纠纷,2008年提出的第二项专利申请今年又遭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拒绝。再加上,印度已经生产出索非布韦的仿制药,售价仅为美国的1%。这些消息,一度让国内像老丁一样的患者和制药企业感觉到了希望。目前,已有多家国内药品研发机构递交了这一药品的临床试验申请。

    然而,“新药”概念的调整使得国产索非布韦仿制药的生产又出现了新问题。按照以前的政策,仿制国外已上市药品,可作为第三类化学新药进行注册,在审评审批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调整后,索非布韦等原来的第三类化学新药就不再是新药了,即使突破了专利屏障,也只能作为国产仿制药进行审批注册,原来的因为“首仿”和“新药”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否还会继续,成了“不明之地”。

    业界同样期待能够更明确的,不仅包括原来的第三类新药。历时3年,方正医药研究院向德国拜耳公司发起的专利挑战终获成功。今年5月,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中国失去专利保护。易崇勤表示,国产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上市后,相比原研产品,价格将会大幅下降。但因原研药品已在国内上市,国产仿制药只能作为第六类化学新药注册。方正医药研究院提交的生产审批申请,目前,在等待审批的队列中排名4000位开外。按照现有速度推算,正式投放市场需等10多年后。

    专家和企业人士纷纷表示,概念调整后,我国的“新药”范围将会急剧缩小,更多药品将被归入仿制药。因此,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仿制药应该如何区别对待、加速审评审批,急需明确政策。

    据记者观察,政策的轮廓正在慢慢显现。8月24日~25日,国家食药总局在上海市召开全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全球创新药将归入“无灯”区,早期介入、及时沟通,加快审评审批;临床急需、有助于产业转型的药品归入“绿灯”区,单独排队加快审评审批。相关专家表示,最受关注的“绿灯区”的具体标准,特别需要尽快界定和明晰。

分享到:

我国药品监管大事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尚未破除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