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医改动态
家门口的医疗啥时候能做好
发布时间:2015-09-28      来源:

  社区医疗是一个国家医疗环节中的基础,是支撑医疗服务向前发展的奠基石。健康时报本期24版刊发《基层卫生发展观察——北京的社区医生很无奈》,“连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这些最基本的检查项目,许多社区卫生服务站做不了”却是一些社区医院面临的实际窘况。

  社区医疗在我国医疗体系中仍处在一个不受“待见”的位置。他们很难在患者乃至同行的面前树立基本的信誉,“首诊在社区”更像是一个苍白的口号。

  近10年来,关于发展社区医疗的呼声与政策就不曾中断过。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要到95%以上。”

  但如果连心电图机都不配置就算达标的话,社区医疗将何以为生?社区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再停留在口号上,应该见诸实际!

  首先要在制度上明确社区首诊制。小病上社区,大病去综合医院,这是我们倡导的就诊流程。但什么是小病,什么是大病,不是患者能够搞明白的问题。因为有时同样一个看上去是小病的症状,恰恰可能是大病发出的信号。早期鉴别必须由医生诊断完成,这也是社区医疗的职责之一。

  同时,要建立畅通的转诊流程,这也是社区首诊的配套环节。人们不愿去社区首诊,就是因为当患者需要进一步去大医院治疗时,一切流程都得重新来过,费时费力还不如直接去大医院。没有转诊配套的社区首诊,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政策上,也要扶持好社区医疗的发展。医疗投入在涉及大医院发展、科研创新时,常常是大笔一挥资金滚滚,然而对于一些基础的医疗花费,却常常慎之又慎。心电图机,血、尿常规的检测,不但设备低廉,人员培训也不复杂,为什么会成为制约社区医疗发展的巨大门槛,其背后折射的就是管理思路的老化和对社区医疗事实上的漠视。

  最后,社区医生的培养机制更应该跟上。由于病人少、待遇低,当前我国社区医生的状况令人堪忧。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本身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医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常年工作量不足,令能力更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将综合医院的医生向社区分流,或者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让社区医生到综合医院参与门急诊工作,不仅增加了实践机会,也会提高社区医疗的整体水平。

  李克强总理讲过,一个制度的实施要关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医疗体系中,家门口的医疗恰恰是执行好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这些年我国医疗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情况,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里出了问题。

  静下心来,拂去浮躁,将家门口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头等大事去抓,才是中国医疗的最大希望所在。

分享到:

给进口药价戴上紧箍咒  上一篇 | 下一篇  两部门解读中国首个中药材保护和发...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