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网络时代当心“百度病”!
发布时间:2015-09-28      来源:

  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推动了各类搜索引擎的便捷使用,这为人们查阅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以往可能需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查询半天的资料,如今只需“百度一下”,所需信息就会瞬间云集到我们眼前。

  这也为人们“看病”带来了新思路。那就是在自己感觉不适,或怀疑身患某类疾病时,不到医院就诊,而是把一些疾病或症状通过搜索引擎,来个自我诊治。这与健康时报2014年05月22日刊发的评论《养生微信只能“微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百度一下”的诊病与只能“微信”的养生知识一样,面对的都是网络信息洪流中无人把关的信息,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其中有的属于以讹传讹,有的是知识老化,有的甚至张冠李戴,如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去伪存真。若用这样的信息作为自我诊断的依据,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医学中的很多症状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来自于医生多年诊治的经验,很难通过文字明确表述出来。对于疾病的理解,更需要对文字之外的信息进行把控。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可能对症状进行联想,产生自己可能患病的错误判断。其实很多医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早期学习疾病时,常常是学到什么病,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一度弄得自己挺紧张。

  另外,许多人可能都听过“医者不自医”这句话,当医生的一般不给自己看病。因为当涉及自身时,很容易犯糊涂。而且对自己实施诊治,顾虑会更多一些,有时甚至一点细微的心理变化,都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即便“百度”来的知识是准确的,也可能因为自己的误读耽误了就医时间。更有甚者,会把搜来的信息作为衡量医生行为的标准,以此怀疑医生,继而引发医患纠纷。

  发达的搜索引擎固然为求医问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用来查看一些出处权威的信息,帮我们了解常识性的知识,知道人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会咳嗽等。但由于个体差异与对症诊疗的需要,在“百度”时不必纠结疾病的诊疗标准与细则,这能帮我们正确地认识疾病,理性地看待诊疗过程。

  “百度”带来的便利,应更多地体现在疾病科普和预约挂号、医患沟通等过程中,而不是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对号入座”地自我诊治。这种“百度病”应当戒断!

分享到:

健康时报:解决看病难别光指望医院...  上一篇 | 下一篇  “僵尸肉”风波谁该反思?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