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网上看病 雾里看花辨真伪
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健康日益成为现代人更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网络时代,人们寻医问药有了新途径。一些年轻人习惯有了病先上网,能不去医院就不去了,这逐渐也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专家要给公众提个醒——网上看病,别被海量信息迷惑。

  在网上,疾病常识、治疗方法、医生博客、网络答疑等,可谓应有尽有,但是,如果不能辨别真伪,就可能给健康带来隐患,甚至贻误病情。

  大医院排名不靠前

  现在,网上有关健康的信息非常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雾里看花。如果你上网搜索某一疾病的就医信息,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些不知名的医疗机构,有时真正大医院的推荐排名并不在前列。

  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两大方面机构从事网络医疗服务。

  第一个方面是医院以及临床医生。现在,几乎每一家医院都会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刊登本院的综合实力、擅长专业、专家出诊时间等资料信息。同时,一些临床医生,也习惯于面向患者做网络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

  第二个从事网络医疗服务的主力是中介机构。一般病人上网注册咨询,网站工作人员都会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比如某个病的常见表现、诊断方法和一般治疗。但如果再问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网站管理员无法回答,就会帮助患者推荐医生。但要想联系这些医生,患者可能需要向网站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与医生直接联系的机会。

  我也经常接到有些陌生网友通过网站的直接联系,让我看病。一些中介机构网站在帮助病人的同时还能盈利,也未尝不可。但也有极少数不良网站会在宣传方面比较夸张,来吸引患者。这样既会耽误病情,又使患者付出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网络咨询,标志着时代的进步、选择的多样化。但网络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老百姓上网搜索的就医信息,只是为看病提供方便,并非看病,这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定要与医生面对面

  看病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第一步,医生要听病人的主诉;第二步,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详细地体格检查;第三步,患者可能还要做化验、X线或核磁等检查。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才能得出一个初步诊断。但是在网上,不可能获取这么详尽的资料。

  比如,一个病人在网上说自己发烧、头晕,但医生显然不可能在网上去检查病人的咽喉是否红肿,用听诊器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因此,看病一定要与医生面对面,这样可以将有关疾病的信息,最大程度的让医生了解,而不至于耽误病情。例如,不久前,有位老人的两个儿子来到我的诊室咨询,说他们的母亲腰疼得下不了床,还有腿部浮肿,不能来医院。根据以往的看病经验可能是腰椎管狭窄症又犯了。为了让我确信,他们还带来了一沓核磁、CT片,并要求我给老人开些止痛药。我一看片子,发现患者的确有很严重的腰椎管狭窄,同时以往病历还显示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但是单凭这些材料,我不能断定老人这次就是腰椎管狭窄症发作。我坚持要老人的儿子们一定要将他们的母亲接来,看病必须面对面,否则会误诊、漏诊。结果下午儿子们把母亲接到医院,一经检查发现最致命的是下肢血管栓塞,而不仅仅是先前认为的腰椎管狭窄。

  三招过滤海量信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里既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也不乏陷阱。错误的网上求医多花钱不说,还可能耽误病情。那么,如何提高甄别能力,对网络海量信息去伪存真呢?

  第一招:查资历

  网友所咨询的医生必须是正规医院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关于医生的资质,可以去卫生部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上查取。网友可将医生的全名输入查询菜单,以辨真伪。

  第二招:选机构

  网友准备要去看病的医疗机构,最好是正规的、较知名的医疗机构,毕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优质资源在公立医院。在此提醒网友,不要期待在网络上把任何问题都解决。

  第三招:做功课

  网友在网络上做好看病前的准备,可做个“看病攻略”。可通过网络了解哪所医院哪个科室在某一领域是最出色的;可提前查阅专家的出诊时间,到医院的乘车路线;还可通过网上预约挂号,免去半夜排队之苦。

  链接:网络是健康教育的延伸 正确认识才能受益

  网上求医问药信息火爆,是因为不少人觉得看病麻烦,请了病假起大早排队挂号,却不一定能挂上。究其原因,和大众健康知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比如,过多依赖名医名家,即使一般的病也要跑很远的路、排很长的队去大医院就诊。其实类似感冒发烧这样的病,可以去社区医院就诊,做一般性的检查,排除严重疾患就行了。

  网络“看病”,免去了这些周折,按方抓药,病也好了,有的网友就会说医生厉害,网上看病值,得了小病没必要非得耽误时间到医院。其实,这里也有误区。例如,感冒了在网上咨询医生,医生一般只能说多吃点维生素C、多穿点衣服、多喝白开水或是介绍几种非处方药。患者对此照办,结果感冒好了,就说网上医生很厉害。其实,网上的医生只是告知了一个常识,借助网络对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这也只能算是医生门诊服务的延伸。

  因此,正确理解网上的健康知识以及医疗信息,能使不少患者受益。
分享到:

健康报:“香港医护荒”也为我们敲...  上一篇 | 下一篇  《健康报》:医托绝迹有赖于打破垄...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