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驱逐艾滋病儿童暴露社会之痛
发布时间:2014-12-22      来源:
光明网评论员:四川省西充县某村8岁的坤坤是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村里200余名村民写“联名信”,要把他驱逐出去。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19日联合国就此发表了声明。

这是一个孩子的不幸,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对世界还是懵懂的,遭到歧视与排挤,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痛?这更是一个社会的隐痛,把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驱逐出村,成年人社会的冷漠暴露无遗,令人感到寒意彻骨。

公允地说,当地村民的联名驱逐之举的确冷漠、不当,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定村民们有多么“恶毒”。对艾滋病知识的一知半解,让他们对这个混迹在孩群间的“不定时炸弹”无比担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感染上这“治不好的病”,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正常接触不会导致艾滋病毒的传染,这是基本常识。可见,愚昧无知,才是“联名驱逐”等冷漠行为的现实根源。

乡土社会相对更保守,愚昧无知造成的语言和行为暴力更容易滋长。设若是在城市,坤坤的遭遇可能不会这样窘迫,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都可能关心到他。城乡差距在这起事件中,不仅表现为物质的差距,更表现为文明的差距。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差距有时更残酷。它是冰冷的刀具,能够摧垮人的精神,消灭人的尊严,甚至要了人的命。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偏僻愚昧的村寨,越是容易出现轻生事件的原因所在。

坤坤被驱逐不是哪个人的过错,而是逼仄的乡土文化对不幸者的习惯性排斥。有信息称,这次联名驱逐,有人幕后策划。不论这是否属实都无法掩盖歧视的存在——即便没有这次联名驱逐,当地村民同样会以呵斥、疏远或者其他方式歧视乃至羞辱他。而这种歧视和羞辱造成的是孩子心灵的伤痛乃至扭曲。自从得知他携带艾滋病毒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不跟他玩了,他能不孤独无助吗?路过的班车都不为他停靠了,这能不激起他的苦楚愤怒吗?长此以往,这个孩子性格上能不出问题吗?

更令人感到心痛的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爷爷也在“联名驱逐信”上签了字。连他也不要小坤坤了。尽管他表示“这样做是希望让孙娃得到更好的照顾”,可是,如果没有人收养,离开了相依为命的祖父,这个孩子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即便有人收养,一旦离开了最亲近的爷爷,他能过得开心吗?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科夫笔下的凡卡。离开了爷爷,小凡卡是多么无助与悲伤?他的童年、他的人生是多么黯淡无光?

“羞辱和歧视是我们在应对艾滋病战役中最大的敌人。”联合国的声明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提醒。关心艾滋病携带者,尤其是患病儿童,决不能止于艾滋病日当天的应景式宣传,决不能停留在大中型城市救助的浅表层面。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且在经费、精力上更多地兼顾乡村,让防治、关爱、救助艾滋病患者及携带者实现“城乡一元”,“驱赶艾滋病儿童”的社会之痛才能得到修复。关心、帮助坤坤,并且把坤坤的不幸当成一种紧迫的提醒,这是我们应该共同秉持的态度。
分享到:

农村改厕 关乎健康更关乎文明  上一篇 | 下一篇  健康时报:医媒关系不是敌对关系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