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健康报》:城市建设不应以牺牲中医为代价
发布时间:2011-04-20      来源:

    上海海派中医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独有的文化现象。然而,随着大规模市政改造及旧建筑拆迁,这种独有的文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专家指出——

  19世纪中叶上海始有租界,租界的洋人将其在母国的生活方式,包括医学带到上海。上海医学界吸取中西医两方之长,认为应该中西兼顾,集中医、西医于一炉,于是形成了以“开放、兼容、吸纳、创新”为特点的“海派中医”。

  上海海派中医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独有的文化现象,她的学术流派、发展要素、学术特色、中西汇通等医学文化思想在海内外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大规模市政改造及旧建筑拆迁,一大批代表海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遗址建筑在毫无保护措施的规划下被逐一拆除流失。近期笔者对照《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按图索骥多次亲临黄埔区、静安区等实地调研,方觉如今确能反映近代海派中医药文化的遗址已所存无几,抢救挖掘保护海派中医药文化遗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在上海各专业单位收藏的有关海派中医药实物、文献的规模和数量,对于系统研究和展示海派中医发展史来讲缺乏史料的完整性,而散落在上海各地的海派中医文化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值得挖掘的广阔空间。

  海派中医遗迹未列入保护对象

  20世纪的前50年间,在学术研究方面:上海地区先后创办各类中医学校、中医社团、中医刊物,其遗留下来的遗址遗物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其中丁甘仁等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被载入中外医学史著作;上海发行各种中医药的报刊近150种;1934年由世界书局出版,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至1938年前已再版27版,该书还在巴黎的印刷展览会上得奖。

  在临床医疗方面:当时的上海可谓全国名医汇聚之地。据《黄埔区志》记载,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浦西地区是中医集中、名医辈出之地。其中,中医处方手迹、伤科膏药、外科用具、针灸器具、中医毕业证书、开业执照、诊所匾额存世不少。

  在中药行业方面:自1695年上海首家中药店“姜衍泽堂”创建起,先后有童涵春、雷允上、蔡同德、胡庆余四大全国闻名的药号诞生,各药号都拥有各具传统特色的名产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此外。近代上海其他各中药店制作的成药、制药盛药工具及与药店经营等有关的实物也极有传统文化特色。

  然而,经笔者调查,目前上海尚未有一处海派中医药文化遗址被列为保护单位。海派中医药文化遗产有待挖掘拓展,遗憾的是有些已因前期城市改造而彻底流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生命时报》:瞒报核事故对不起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高额餐费”是对慈善精神的亵渎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