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离开体制的医生为何生存艰难
发布时间:2014-07-25      来源:
  离开体制后,“协和急诊女超人”于莺的私人诊所梦终于幻灭,她抱怨寸步难行。最后于莺选择了和一家民营医院合作开综合门诊。“实际上是在和自己较劲。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遍体鳞伤。而我呢?就是面前有很小一道门,到处都是刺,我胖,还非要挤过去,衣服破了,那就脱了还要往里挤。我觉得我一定能过这个门,没有理由过不去,一年过不去,两年一定过得去。”她如此讲述离开公立医院一年来的感受。(7月21日《新京报》) 
  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后,于莺曾经畅想过自己期望的未来生活,在小区门口,开一个200平方米大小的诊所,找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就为所在地区老百姓服务。但反复折腾将近一年时间,最后她依然没有实现自己自由执业、个体行医的梦想。 
  于莺曾问:“哪个人大代表帮我反映一下,接受正规8年制医学教育的博士、在大型三甲医院工作12年的大夫,想通过正规途径办个诊所怎么那么难?”在这里,你阅读到的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惩罚”。离开体制你会寸步难行,碰得遍体鳞伤,这也是很多医者的共同感受——申办个体诊所无门,晋升职称无望,没有带教机会。
  几年前,有媒体曾刊登过《一个中国医生的法国来信》。这位在中西方卫生系统都工作过的同行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医生是深深地依附在他所属的医院的,各种法规和现实情况完全限制了医生的流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受到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中国医生的流动被卡死,全国人民看病不得不去“协和”。他认为,把医生紧紧禁锢在其所属的医院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时至今日,即使鼓励社会办医、医师多点执业的利好政策一道道出台,这种局面也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为何?因为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执行的态度。在医疗系统,因为管办不分离,卫生管理部门和公立医院依旧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医疗人才不流动,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恰恰是这两个机构。这种利害关系,才导致了自由执业和个体行医的一次次遭遇玻璃门,无功而返,这正是体制外医生生存维艰的原因之一。 
  作为曾经的公立医院医生,笔者比于莺早一年离开体制,这种遍体鳞伤的感觉我同样亲身体验过。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笔者曾经换过4份工作,至今仍走在求职的路上。
  尽管如此,但我们沮丧而不绝望。就像鲁迅先生曾经提到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有路了。世界上公认最好的医院——梅奥诊所,其前身就是一家私人诊所。笔者深信,个体的自我解放,社会的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分享到:

公开病历别总是看上去很美  上一篇 | 下一篇  医二代弃医,彰显职业焦虑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