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中国青年报:制药公司怎么掏空患者腰包
发布时间:2010-12-14      来源:

  如果只是赔笑、送礼,那么这个行业的营销不免缺少技术含量。事实上,决不至于此。

  不管在哪个国家,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都被要求在执业生涯中接受后续教育,以保持他们的行医资格。这项要求十分严格,并且教育必须由鉴定为合格的机构提供。“谁为这些教育付费呢?你也许以为是医生为自己的后续教育付费,因为其他很多职业都是如此。你错了。2001年,制药公司支付了后续医药教育60%的费用,并且这个比例后来还在不断增大。”安吉尔写道。

  制药公司在医生的“教育”活动上表现得异常慷慨。这种教育通常是双向的。公司向医生提供信息,医生再向公司反馈信息。但是,钱却是单向的——从制药业流向医生。医生可以以“咨询师”或是“建议者”的身份受邀去豪华餐厅参加晚宴,或者去奢侈的地方公费旅游。医生听完演讲者的发言之后,只需谈几句他对公司的药物或广告推广活动的看法即可。

  不过,对于领袖人物,小恩小惠就不起作用了。这些人通常都是著名专家,他们在医学院或教学医院工作,撰写论文并编辑教材,还在医学会议上做演讲——所有这些活动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所在领域内药物的使用。制药公司给他们大量的便利条件,邀请他们担任公司的荣誉咨询师和演讲者,为他们到豪华之所参加会议付费,表面上却假装是为了听取这些人的建议。实际上,思想领袖通常都是临床医生,他们是在药物被开发出来之后才研究药物的。他们能给制药公司带来的利益只不过就是说服其他更多的医生开处方罢了。

  毫无疑问,制药公司不是散财童子。这些费用是要纳入成本里而由别人来承担的——每一个拿到处方的患者。安吉尔给了个数据:2001年,患者因为这种销售推广活动而承受了30%的药价涨幅,大约191亿美元。这才是游戏的本质。

  美国已经对医生和制药公司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变得警惕。美国卫生与公共事务部的总监察长办公室提出了一项警告,给医生赠送巨额礼物可以按照“反回扣法”来量刑。这些警告对极端行为有所威慑,但是“指南”的执行是自愿的,甚至警告本身都充满了法律上的漏洞。

  在一次臭名昭著的案件发生后,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发布了与美国医学会相似的自律性“指南”。“指南”规定赠送给医生的礼物价值不应超过100美元,并且要求礼物应当与疾病治疗相关——例如书籍等。对此,安吉尔质疑颇多:该指南并没有规定赠送礼物的频率。它也没有告诉我们,既然这些礼物的成本最终都要算入药品价格中去,为什么还允许制药公司向医生送礼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京华时报:激活小医院还需制度配套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民日报:仅靠“临床路径”治不好...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