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09-08-25      来源:杨旭教授专著《肝病健康全书》(独家授权君健网 请勿转载)

    用法:成人2-4mg/Kg/d,分2次深部肌肉注射,10—14天为一疗程。停药1—2周后可给予第二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注射局部应严格消毒,每日在注射部位热敷和红外线照射,避免局部形成硬结。

    2.青霉胺(D-penicillamine,DPA ):青霉胺是1956年问世,是第一个口服的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右旋体青霉胺,口服后迅速从胃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为40-70%,如在进餐时服用,其吸收量减少约50%,半衰期为1.7-7小时,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青霉胺在肝脏内代谢,80%以上的青霉胺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不会在血液中蓄积。

    青霉胺结构中的巯基可以结合铜,促进尿铜的排泄;青霉胺还可以诱导金属硫蛋白合成而减轻铜的毒性作用。口服青霉胺后尿铜排泄增加,一般数周后症状减轻, 4个月内明显好转。经过治疗,患者肝肾铜含量下降,角膜K-F环逐渐消退,头颅CT扫描所见的基底节低密度区减轻或消失,大多数患者的肝脏、神经和精神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完全缓解。无症状者服用青霉胺则可预防发病。青霉胺的疗效与病程有很大的关系,病程短者疗效更为满意,已出现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则疗效较差。青霉胺已在临床用了50多年,疗效肯定,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目前仍是全世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首选药。由于青霉胺是普通的金属络合物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除了用于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外,还可治疗胱氨酸病、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

    文献报道青霉胺的副作用较多。最初1-3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等早期过敏反应。如出现上述反应,应减少剂量,同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以便能继续治疗,或停用青霉胺,过一段时间后再从小剂量用起,逐渐增加剂量;在治疗初期,10-50%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可减少青霉胺的剂量,但仍需继续治疗;后期的反应包括肾脏毒性,通常表现为蛋白尿或尿中出现其他的细胞成分;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抗核抗体阳性;骨髓抑制甚少见,但可引起致命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中止治疗;皮肤毒性包括皮肤衰老性变化、匍行性穿孔性弹力纤维病、天疱疮、扁平苔藓和口腔炎等。

    文献推荐的用法:青霉胺初始治疗剂量为1~2g/d,分3次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维持治疗剂量可减至0.75~1g/d。治疗开始时,如逐渐增加青霉胺剂量,可增强对青霉胺的耐受性。服药前先作青霉素皮内试验,阴性方能用药。

    3.曲恩汀(Trientine):曲恩汀(三乙撑四胺双盐酸盐)是金属络合物,其化学结构不同于青霉胺,但和青霉胺一样,能促进尿铜排泄,1969年作为青霉胺替代药被采用,1982年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患者,或具有不能耐受青霉胺的临床特征的患者(各种肾脏疾病史,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充血性脾肿大,自身免疫倾向等),也可作为神经型患者的首选药。

分享到: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  上一篇 |下一篇  肝豆状核变性可以治愈吗?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